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
思考
记今日(2012年10月21日)笑来分享的<如何学习>这个话题.
名言: 你与别人最大的不同, 是你的思维方式与它能支配你多大的行动力.
什么是知识
大学以前, 只知道去学习, 从未认真想过此问题, 我们想当然的以为,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经济 等等等等我们不懂的东西叫做知识. 可是, 这是事实的真相么?
我自己, 在毕业后的三年里,主要看过的书的方面有
物理学方面(偏科普)
- 时间简史
- 果壳中的宇宙
- 大设计
技术方面(纯技术太多不列出)
- 黑客与画家
- REWORK
- 松本行弘的程序世界
科学相关(偏科普)
- 囚徒的困境 ( 冯诺以曼 的一些传记)
- 阿西莫夫的一些著作, 深刻理解书的意义
- 其他罗素的理论(在线)
- 进化论
我们来说说成就了人类发展的书, 我们一般认为是知识的载体. 我认为知识来源于总结, 各行各业, 便于他人和后人分享思路, 避免再走同样的路子. 这就是书的价值. 当然现在的 "书" 已经往科技方向上走了, 网络, html, 等等.
我们知道人类几千年的发展, 竟比整个生物界的进化对自然的影响大的多的多.
为什么?
我认为正是因为书, 书让人类少走了太多的重复的路子了, 一旦建立起有效的理解世界的模型(我们统称为科学,记住,这只是个名称,符号), 你知道的东西我可以马上知道, 而一般的动物之所以影响小, 他们只能将自身的技能有限传递给下一代直系, 而很少会是整个种群. 甚至, 残酷而又相对公平的自然会将他们的技能失传.
所以, 知识很简单, 抽象的说, 是你不熟悉领域的总结, 符号化表现, 能够让你更有效适应于这个世界的生活.
甄别知识?
这个世界最好的一个规则就是生命都是有限的, 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去做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而做什么反过来取决于你的知识体系. 然而, 世界不存在必然,却是一定意义的随机, 所以不必想尽心思的逆推学习什么知识.
笑来老师今天的分享里, 也提到了 千万不要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就不去学, 他自己举了一个例子, 小时候别家父母因为说学计算机没用而没去让孩子去学的时候, 他妈妈却花了10元钱让他去少年宫学习Basic(一种基本的编程语言), 现在发行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 却部分依靠几个简单的脚本统计单词频率, 大大加强了大家的信心, 因为只有 2140个单词, TOEFL指日可待, 不是么?
另一个例子是, 乔布斯.
乔布斯在一次大学毕业演讲的时候分享他对因果的理解, 苹果在1983年的发布, 最大的亮点可以说是艺术一样的字体, 深受消费者喜欢, 这也成为后来直至现在都成为苹果的亮点, 后来的视网膜屏的发布也只是继承而已. 为什么呢? 实际上, 他在是大学选听的一门课: <字体的艺术>, 然后成为他今后成功的铺垫. 他说: 你永远无法提前知道因果是什么, 所以知识这种事, 你尽可以按你的兴趣来掌握.
好了, 理解了这一层, 我们来谈谈, 甄别一个知识是否是你需要的知识. 我只给几个我的观点:
- 选择大师作品
- 原著比再加工版更利于理解
- 看比你水平低的书看了还不如直接扔掉
如何去掌握知识?
现在的问题来了, 知识是什么模式, 有无一定的规律? 还是我引用笑来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不是原文):
递归学习知识
对于数学逻辑强的人很好理解, 递归就是说, 不断的重复自己, 每次比上次更接收出口(知识的真相). 通俗地说,
不断的重复看这本书, 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有些人, 需要重复多次, 有些人就很快, 如何降低这个重复的过程? 我认为很简单,
- 建立逻辑而严谨的思考模型, 或者叫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 学习知识的首要目标是要理解这个知识解决了什么? 然后它是如何解决的?
- 放松, 术语,名词只是符号, 是为了表达某一个问题而产生的, 故意复杂化的问题的解释请忽略它
说到这里, 现今的学术界我就想批评了, 建立一套套的系统有什么用? 养活了一帮冗余无用的人才. 这里想知道更多观点, 请移步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0e82f0101atzr.html 查到 [王垠] 的一些阐述.
下一个问题, 是什么是模型?
如何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还记得下面的公式么?
F = ma
感觉如何? 我第一眼的感觉是简单, 足够简单. 所以, 我们引出模型的基本思路.
一个模型是指, 一个最小的一组观点, 它小到显然是事实, 由此, 可以基本理解整个世界的事实.
世界观即是如此, 需要包括你如何理解这个世界, 但采用最小的集合. 而最有效的方法即是阅读大师们的书.
为什么不是自己去研究, 很简单, 因为你的时间不够. 在计算机界有一句: 不要重复轮子, 在世界里也同理.
我列几个步骤:
掌握一系列知识
了解周围的一切, 通过课堂, 数学, 物理, 化学, 等等. 因为不甚理解, 我们只能基本掌握, 无法随时利用.
深入一个体系
通过科学观的引导, 和自己的理解逐渐地明白了一个体系, 比如计算机. 又或者数学.
如果是计算机, 你即是什么时候可以理解整个体系是为了什么即可.
比如, 为什么是单讲一本数据结构? 编译原理的关键是什么? 算法高深么, 为什么又说它是最基础的? 更深一层, 计算机为什么要有指令集? 先有操作系统还是先有编译器? 等等.
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有了这个条件后, 之前建立的知识独岛就很快可联系起来, 甚至你很想回到小时候的课本里再看一遍. 而且会有很多突然柳暗花明又不村的感觉.
不错, 我想补充一个建议:
- 掌握真正的进化论理论 ( 没有进化, 只有适应 )
- 物理是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研究, 请思考这个世界.
验证, 修正完善它, 进入快速学习中
有了世界观后, 每个人都会不同, 没有对错, 因为你接触的知识不同, 真相不同. 但需要验证.
这正是科学的方式, 用它进入加速学习的过程中吧.
所以, 一晚上看完一本300页的书没有令人吃惊的, 也毫不夸张.
因为, 我知道我为什么看它, 它要讲什么, 讲的够不够好, 我需要掌握哪些内容.
我的世界观是什么?
- 懒, 为了让自己, 让人类变的更懒, 我需要做点什么
- 改变别人
- 公平, 你伤我我必伤你
如果你认为感觉有些扯蛋, 可以先跳过~ 以后再来看.
现在, 我正在积累一些必备的技能, 下一步希望找到志同道和的兄弟,基友,姐妹都行, 做能让这个世界变懒的东西, 让更多人明白他的价值.
最后, 一些真实鲜活的, 我认为最能改变混乱思考的观点推荐给大家:
- 关注事实的真相, 而不是自己的情绪.
- 逻辑才是这个世界的基础, 然而逻辑经常复杂到无法直观看出.
- 灵感是思考随机化的结果, 所以随时用笔记住你的灵感
后记
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 只不过, 经常有一些人, 理解了一辈子.
这里的 "书" 与 "笔" 是一种抽象的东西, 泛指一类持久化存储工具.
发表于 2012.10.22
© 自由转载 - 非商用 - 非衍生 - 保持署名